首页 > AG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AG旗舰厅官方网站|黄河上有支民间救援队

发布时间:2025-10-15 18:12:58    次浏览

4文·摄影/本报记者查娜黄河内蒙古段刚刚开河,王三水上救援队的工作又紧张了起来。在黄河岸边,42岁的王三是个著名的农民。从小在黄河岸边长大的王三,从17岁时第一次下水救人,就再也没有停下来。去年4月,他和另外6名农民,组建了内蒙古首支黄河水上民间救援队。过完年到现在,王三的救援队已经从黄河上救回了两条人命。义务巡逻,免费救人,一群朴实的农民,在黄河岸边竖起了一面生命的安全屏障。增加队员,扩大搜救范围,更新救援设备……王三筹划着救援队的未来。救人,已经从个人义举,逐渐变成一项事业。再次见到王三,我们感受到他正在从一个简单的热心肠农民,转变为民间救援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黄河上的民间救援之路,值得关注和支持。好心得不到理解3月20日,再次见到王三时,他不出所料地还在黄河岸边转悠。这次我们约见的地点,是小白河风景区黄河堤坝旁的一处活动板房——王三黄河水上救援服务站,这里还兼任防凌防汛观察站。不大的屋子里,挤着王三和另外3名救援队队员。这几天,他们要24小时在堤坝旁值班。开河期间观察凌情是主要任务,除此之外,注意附近过往的人们,提醒游客注意安全,观察举止异常的人,防范他们轻生之举。这几日天气晴好,黄河冻冰渐开,河道里水冰交融,候鸟嬉戏,因此到河边游玩的游客也多了起来。看见有人踏上冰面,队员们要上前劝阻,提醒注意安全。有时也会引起小摩擦。好心得不到理解,队员们有时会发发牢骚。王三于是想着,找有关部门申请做几个胸牌,标明是政府许可的救援队身份,以后在黄河岸边巡逻,就名正言顺了。王三告诉记者,3月份救援队已经从黄河里救起了两条人命。3月7日和11日,各有一名女子,因为家庭琐事想不开跳了河。在河边巡逻的王三,将人捞了上来。“11日救上来的那名妇女30多岁,下午我就看见她独自坐在黄河大桥上,神态异常。在黄河边待了这么多年,我猜这个人八九不离十是遇见想不开的事情了。我就一直在附近留心着,也许她自己静一静想开了就走了。呆坐了一会儿,她就跳了下去。我赶紧过去将人拉了上来。”王三说。被救上来的女子,一上岸就号啕大哭。王三劝她说,人命就这一条,转瞬即逝。什么事情都不值得放弃生命。其实,多难的坎,咬牙坚持一下也就挺过去了。这样的话,王三不知道对多少轻生者说过。这样的事情,王三也记不得有多少次了。王三准备去巡查王三救援队的部分队员黄河岸边游人不绝 救人不要钱如今,王三和队员们每天都在黄河边巡逻,如果发现有人溺水,附近的人最先想到的是王三,甚至派出所接到有人落水的报警电话,也先通知王三过去看看。他还自己印制了印有救援队简介和联系电话的名片,发放给黄河岸边的游客。随着救援队的名气越来越大,附近不少农民都表示想加入。对于救援队的下一步发展,王三有着自己的规划。由于人力有限,目前救援队巡逻范围就是黄河大桥附近5公里以内,再远的地方就无力顾及了。如果救援队的队伍扩大了,巡逻和搜救范围就能扩大。王三认为附近的旅游景区和水库也是溺水事件经常发生的地点,今后在这些地方也增设巡逻点是很有必要的。目前,除了王三,其他队员都不会基本的溺水抢救方法。将溺水者救上岸后,施行必要的抢救措施和予以适当的心理抚慰,是队员们需要掌握的技能。今年,王三计划着送两名队员去参加抢救技能培训,今后争取让全体队员都有学习的机会。而要扩大救援范围,提升救援能力,装备提升是必要的。配备一艘摩托艇、购置必要的救生设备,也是眼前急需的。救援队救人都是义务的,没有经济收入。救人时,油钱、损坏设备的维修等费用,还要队员们自己掏腰包。从单打独斗到组成救援队救人,一年多来,王三逐渐从一个单纯义气的农民,转变为民间救援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建造救援站、联系其他的民间救援团体学习经验、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面对媒体等诸多工作,都需要王三亲力亲为。而救援队的维持和壮大,需要更多人、更多相关部门和组织的关注与支持。采访结束时,询问王三救援队有什么困难和需求时,王三说:“困难有不少,用钱的地方也很多。可我不想让人说救援队成立就是跟政府要钱的。今后要是有人再加入到救援队,他们也要知道,进救援队不是为了牟利,纯粹是为了做好事。救人是不要钱的。今后,我们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理解我们所做的工作,少一些误解多一些支持。另外,希望大家都珍视生命,注意安全。”救回100多条人命第一次采访王三,是在两年前。那时候他是黄河岸边见义勇为的勇士,在包头市是家喻户晓的“包头好人”。王三本名王金清,因为在家排行老三,所以绰号王三,是包头市稀土高新区万水泉镇画匠营村的农民。画匠营村是包头市的黄河旅游风景区,紧邻黄河大桥。王三从小在黄河岸边长大,练就了一身好水性。因为不愿意种地,年轻时王三选择了打鱼。后来他又靠着冷饮摊、经营快艇,逐渐有了一些积蓄,几年前,他在黄河岸边开了一家渔馆,做起了小老板。他对黄河有着特殊的感情。多年来,王三保持着一个习惯,就是每天都要到黄河沿岸走一走,即使是天寒地冻的封河期,他也从未停歇过。在河边待久了,就经常遇见失足落水或者轻生跳河的人。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王三总是奋不顾身地救人。用河边农民的话说,这里的黄河“没底儿”,河道冲刷得极不规则,前一步还是仅没脚腕的浅滩,再往前走一步人就没影了,河水流速快、泥沙大、暗流多、漩涡多,无论是在水中还是在船上,救人都有很大的风险。可王三有个朴素的想法,“难道还能见死不救么”?20多年来,王三从黄河里救回100多条人命,也渐渐有了名气。他先后获得“包头市第三届道德模范”“第四届感动内蒙古人物”等荣誉称号。自掏腰包建救援站王三和队员们救援轻生或不慎落水的人后,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没有合适的地方施救。被救起的人需要采取紧急措施,需要劝慰、安抚,队员们也需要换衣服。但每当救起人时,周围总是围着一群看热闹的人,做这些事实在不方便,所以王三和队员们就用板房搭起了一个救援站。但是因为没有合法手续,救援站搭起没多久就被拆除了。此后,在包头市政府及高新区的支持下,救援队搭建“救援防凌防汛工作站”的请求得到了高新区有关部门的批准,可原来建救援站的那片地方却被人占了。在和相关部门多次协商并获得批准后,王三在黄河岸边重新选择了一处地方,再次建起了救援站。“救援站是我自掏腰包花3万多元盖起的,今后被救者可以第一时间在这里取暖以及等待救护车。如果政府有需要,我会立刻把救援站拆除,绝不影响黄河防凌防汛的大局。”王三表示。另外,在这间50多平方米的救援站门外,还挂着一个摄像头。“要是有找不着人的,可以过来查查监控,说不定能帮点忙。”王三说。2014年11月,救援站里来了几位客人,他们是北京蓝天志愿救援队包头分队的队员。北京蓝天志愿救援队原名绿野救援队,成立于2003年,是由一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户外运动爱好者自愿发起组成的从事户外遇险救援的民间公益性团体。2008年11月,该救援队与北京红十字基金会合作,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支由民间专业人士组成的紧急救援民间公益机构———北京蓝天志愿救援队。2009年4月23日,北京红十字会授予蓝天志愿救援队“北京红十字应急辅助队”队旗,将救援队纳入北京应急反应系统。该队曾参与汶川地震救援、玉树地震救援等,是目前国内最专业的救援队伍,经过几年发展,救援队的救援范围逐渐扩展为城市救援、水上救援、地震救援等。经过北京总队批准,王三的内蒙古黄河水上救援志愿服务队已经成为包头蓝天黄河救援分队。成立民间救援队2012年,王三有了成立救援队的想法。那一年,包头黄河大桥附近发生好几起溺亡事故,王三也打捞了很多尸体。看到他们的家人悲痛欲绝的样子,王三心里触动很大。黄河大桥范围太大,有很多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只能救助眼前的人,如果有一支救援队伍到处去巡逻,就会避免很多人失去生命。2013年4月28日,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王三和同村的秦风年、王金锁、王连锁、杨二官、张惠东、刘雪峰,组建了“王三黄河水上救援志愿服务队”,这是内蒙古首个黄河水上民间救援队。这6个人,都是跟王三一样在黄河岸边做小生意的人,或是给王三打工的农民。队员秦风年跟王三相识就是因为王三的热心。东河区刷子厂工人秦风年爱钓鱼,一次,在黄河上坐在汽车车胎上钓鱼,远远地王三开着快艇冲了过来,原来王三以为他掉进水里了,马上赶过来救人,就这样两人认识了。几年后秦风年下岗了,就直接投奔王三。秦风年给王三打工,两个人处得像兄弟一样,从没红过脸,唯一一次王三狠狠地骂他是因为喊秦风年一起去救人,可正在补网的秦风年却没听见。知道王三想组建救援队之后,秦风年大力支持,并成为第一名队员。为了展开救援工作,王三花费10万多元购置了一条救援船和一个橡皮艇。包头市文明办授予了“王三黄河水上救援志愿服务队”的牌匾和旗帜,并为救援队配备了救生器材。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包头分公司还为队员无偿提供了70万元保险保障。